故事探珍《第二集》
16 02-2015
貪求欲望的惡業行為

貪求欲望的惡業行為--心印法師提供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與提婆達多是好朋友,為了要入海採寶,兩個人商量過後,各自都投下巨資,建造一隻大船並且雇請五百名水手划船,打算入海採寶。

船隻出海以後,有一天,遇到大風浪,船被海浪打翻,全船的人員都沈入大海,唯獨二位船主很幸運,得到海中的一根浮木做依靠,二人依靠在浮木上飄流數日,才飄流到海岸的地方,得到登陸的機會。

二個人海口餘生,乙船主(過去世的提婆達多)禁不住號啕大哭,痛不欲生。
甲船主(過去世的釋迦牟尼佛)問他:『我們劫後餘生,是很值得慶幸的事情,你為何如此的哀傷欲絕呢?』

乙船主絕望的回答說:『我是投下全部的財產,和你做入海採寶的事業,誰知天不從人願,如今所有的家產全部泡湯,面對破產的日子,叫我如何生存下去?』

這時,甲船主安慰乙船主,對他說:『原來是這回事,你放心,我身邊還保存兩顆寶石,送給你一顆,你就有東山再起的本錢。』

乙船主接過寶石,內心非常喜悅,希望之火又重新點燃起來。但是人的欲望難填,乙船主有了東山再起的希望,貪求的欲望也隨後出現,他認為如果自己能夠擁有兩顆寶石,要實現心中的夢想就不困難了,這個時候,乙船主就生起加害朋友的惡念,他等到甲船主熟睡時,用尖刀刺傷甲的眼睛,從甲船主的身上搜出寶珠,拋棄甲船主,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了。

甲船主受傷害,對乙船主的惡毒行為,感嘆不已。這個時候,有一位天人飛到甲船主的面前,問他:『你是不是在後悔自己錢財露白招來禍害?你是不是在怨恨朋友忘恩負義的行為?』

甲船主回答說:『我是個修行者,怎會為自身受到傷害就起怨恨,我只是悲憫朋友的愚痴,竟然為了身外之物,做出傷天害理的行為,將來的惡報,要如何去消受呀!』

天人受甲船主的大慈悲心所感動,就用法術使甲受傷的雙眼,恢復正常。

*** *** *** ***

故事探珍:

故事的情節告訴我們,一個迷失在自我的欲望中的人,與一個懂得覺照心地的人,迷悟之間的一念,心行的差距,就有四萬八千里之遙。

雖然迷悟的差別只在「一念」之間,佛經說「心迷世間轉、心悟轉世間」,所以我們的心行,一念迷惑起,便被世間轉,一念覺照生,便能轉世間。

「自我欲」是毒害身心的毒素,如果自我欲望不得滿足的情緒,有向外發洩的機會,就會產生怨恨、忌妒的毒素,毒害他人。就如故事中的乙船主,拿「自我欲」的毒素,毒害他的伙伴。

其實我們冷靜分析一下自己的生活,從一天的生活需要看到一個月的生活需要;又從一個月的生活需要看到一年的生活需要,到底自己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生活上的衣食住行我們真正需要的物質,實在是有限,但是眾生的欲望無窮無盡,欲海難填,即使吃不下、穿不著、用不完,也硬要把不需要的物質佔為己有才覺得痛快,因此「自我欲」不得滿足的時候,怨恨、忌妒的毒素,就會不斷的反應出來毒害他人。

我們人的內在心理力量,往往大過於外在的物理力量,只要我們懂得淨化「自我欲」,不斷的做「心理排毒」的心地環保工作,就會產生出不受身外物拘束的力量,至少也會發揮三種自在力量:

1.色自在力:放不下自我欲的人,看到一切物質色境,好的會起貪愛心,壞的會起苦惱心,面對一切色境都無法隨心自在。放得下自我欲的人,面對一切色境,無論好的或壞的,都是不增不減的事情,不會隨境生起貪瞋痴念。

2.心自在力:放不下自我欲的人,心常著境,隨境流轉,跳動不安,就像流水,沒有稍歇的時候,心思紛亂,難以克制,不得自在。放得下自我欲的人,面對順逆境,就會調適自己內心中亂七八糟的心思,克制自己的貪瞋痴念,得到自制的自在心力。

3.智自在力:放不下自我欲的人,智慧會迷失在欲望中,不但對過去無知,對現在也迷惑,對未來更加茫然。放得下自我欲的人,本自具足的智慧就不會被自我欲望遮蔽,對事理的前因後果能夠有很明確判斷,所以對諸法的實相、事理的因果、生死的業報,就有觀照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