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探珍《第二集》
16 02-2015
沙漠尋水的精進行

沙漠尋水的精進行--心印法師提供

佛陀住世時,有一次,為激勵一位退失菩提心的弟子精進道業,曾向這位弟子提起一段本生的因緣故事,佛陀對這位退失菩提心的弟子說:從前,有一位商人組織一隊百餘人的商隊,商隊經過沙漠時,因為白天酷熱,沙漠被太陽曬熱了,走起路來會燙腳,不能行腳,商隊只能在夜間趕路,天亮就要搭起棚子休息,等到太陽下山,沙漠熱氣冷卻後,再繼續跋涉。

商隊晝伏夜行,快要走完沙漠時,領隊的商人就向大眾宣佈說:『我們明天就可以走出沙漠了,今天大家不妨把身邊的水儘量的喝掉,不必再保留了,這樣就能減輕負擔,快一點走出沙漠。』

大眾聽領隊這麼說,就照他的話去做,有的人甚至把水拿來洗澡,全部都把水用完了。到了夜晚,大家騎著駱駝開始趕路,領隊因為連日跋涉,坐在駱駝背上不知不覺睡著了,沒有注意到駱駝走錯方向了,等他一覺醒來,仰望星宿,才發現駱駝走錯路徑了,趕緊率隊轉頭,但已經來不及了,不久天就亮了。看著太陽上昇,大眾都驚恐起來了,因為他們身邊已經沒有水了,擔心人畜無水,熬不下去,於是大眾紛紛的怨責領隊。

領隊雖然很著急,卻很鎮靜的四處尋覓水源,真幸運他找到了一堆青草,憑經驗他知道有草就有水,就趕快招呼所有的人一起在那堆青草的周圍,挖掘沙地,想不到挖掘不到幾尺深後,卻挖到一塊大岩石,大家都失望的放下挖掘沙地的工具,頹喪的歎氣,任憑領隊怎樣鼓舞、勸慰,都沒有人肯再挖下去。

為了解除水荒,領隊在烈日下,只好一個人揮汗繼續挖掘,這時候有一個年輕商人,過來幫領隊把岩石挖掘起來,兩個人汗流夾背的埋頭苦幹,終於挖出了清泉,使大隊人畜獲得水份,有足夠的氣力熬到晚上,安然再啟程,走出了沙漠。

佛陀講了這個故事後,對退失菩提心的弟子說:『比丘啊!當時的領隊就是我,幫領隊挖開岩石找到水源的年輕商人就是你。過去世你能發菩提心,不怕辛苦、不畏困難的跟我共同修持菩薩道行,成就了自利利人的果實,為什麼現在反而要退失菩提心,放棄自利利人的修持呢?為了讓眾生看到真理法水,獲得可以讓生命賴以維生的泉源,你不能放棄修行呀!』

比丘經過佛陀的善巧開導,心生慚愧,發願絕不退轉菩提心,又再精進的修學菩薩道行了。

*** *** *** ***

故事探珍:

故事情節告訴我們:一個人要維護道業的上進,除了需要仰賴外界的外護因緣以外,自心也是維護道業不可缺少的自我內護因緣,

明朝末年的藕益大師,曾經說修行人要以「善友為依、觀心為要」,這兩句話,標示出修行不但要有外護因緣,也要有內護因緣,可見古德做修行,是很重視善知識的內外護因緣。

每一個修行人都有自己行持上的盲點,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修行人若要擁有自己行持修養上的外護善知識,一定要以謙虛的心,接受周遭同行善友的批評,乃至待人處事的建議,才有機會出離自己修持上的盲點。就如故事中的比丘,經過佛陀的善巧開導,心生慚愧,出離自己修持上的盲點,發願絕不退轉菩提心,又再精進的修學菩薩道行,這分精進力量,就是將外護因緣轉為內護的力量。

假如一個修行人一直都是抱著一顆我慢心,將同行善友的善意建議否決掉,或認為同行善友的建議是在指使我,就無法平衡自己的我慢心念,就無法接納同行善友的外護關懷,因為這一顆不肯屈服別人意見的我慢心,會使自己產生排拒善友的外護,會令自己起無明看不到自己立場上的盲點,因此就會錯失很多應該要去掌握的修持上乃至人事應對上的好因緣。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座大鐘,這座大鐘不時向我們發出很響亮的鐘聲、這一座大鐘如果是傳送「慈悲喜捨」的鐘聲,就能幫助我們建立自心中的自我內護因緣。如果天天傳送的是「貪瞋痴慢」的鐘聲,必定會破壞我們自心中的自我內護因緣。

故事內容已經很明確告訴我們,「慈悲喜捨」是佛法提供給我們照顧自心的內護善知識,我們的修行,能夠將自心中的內護善知識的力量發揮出來,自然就掌握得住自我內護的因緣,在道業上發揮精進不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