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探珍《第二集》
16 02-2015
佛陀訓導執拗比丘

佛陀訓導執拗比丘--心印法師提供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僧團裡有一位新出家的弟子,他對信施所供養的衣食都不懂得去愛惜,袈裟披在他身上,兩三天就污穢破壞掉了;吃飯的時候,缽中的飯總是沒吃完,就去洗缽,把剩下的米粒倒棄掉了,一些老比丘看到了,就告誡他生活要知道惜福,不可以這樣糟蹋信施的供養,新比丘執拗不聽從老比丘的教導,最後大家都不想教他了。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有一天,他叫這位新比丘脫去袈裟,然後命他到城內去乞化。這天,新比丘走遍了全城,沒有一個人肯供養他,連過去供養過他的人,這天見到他,一樣一點東西也不肯供養。

新比丘垂頭喪氣的走回僧團時,佛陀問他︰『今天你接受多少供養?』

弟子答︰『佛陀!今天一點東西都沒有,請你還給我袈裟。』

佛陀說︰『哦!你現在終於也發現袈裟的價值了。你的袈裟我已忘記放在什麼地方了,不過我這兒有一些棉花,你自己拿去做一件袈裟好了。』

弟子看看棉花,即擺出他那付不肯受教的執拗態度,他挖苦似的說︰『佛陀!我可不是魔術師呀!這些棉花我怎麼有可能把它做成袈裟?』

佛陀開示說︰『袈裟是由布做成的,布是由棉花紡織出來的,這並不是要魔術師才能做到,祇要經過紡織的過程,誰都能將棉花織成布的,誰都能將布割截縫成袈裟的。你要知道!披在你身上的袈裟,是要經過種棉、採棉、紡紗、織布、剪裁這許多人力,然後才能產生一件袈裟,所以一件袈裟披在身上,就要知道感恩這些人的辛苦,去珍惜它、愛護它。』新比丘聽了才了解一衣得之不易,慚愧的低下頭來。

佛陀接著又開示他說︰『不但穿衣要惜福,我看你吃飯也是要惜福。你要知道!我們的飯食,每一粒米都是農民的辛苦栽培出來的,是要經過農人的許多血汗付出,我們才得有一缽飯食。現在我們在生活上的衣食能無牽無掛,如此安穩的過日子,是受了眾多人們的幫助,所以不要忘了人們的恩惠,要用感謝的心情愛惜東西,要以修行報答施主。』

*** *** *** ***

故事探珍:

故事情節告訴我們,昔日佛陀統理僧團時,對弟子在僧團中的生活教育,是著重培養弟子對群體互惠關係的認識,以及上下順從的倫理觀念。

一般執拗的人,就如故事中的新比丘,單憑自己的一點生活知識與見解執拗不肯順從於人,在執拗中就損失了不少福德因緣,所以執拗者福輕。

一個通達情理能圓融處世之人,並非以個己的見識執拗人事,他是運用智慧周旋人事,因為智慧能使他懂得面對緣生緣滅的事實;智慧也能使他在每一句「逆耳之言」的後面聽出愛的心聲;智慧也能使他在一些低下身份與地位的人身上看到人性的尊嚴;智慧也能使他在一切失敗的背後看到那隱而不露的光明。圓融之人因為有智慧,所以能經常保持開放的處世態度,不被自己的偏見和私慾所左右與蒙蔽,他所緣起的人事必定是不離群體的互惠人事,他所成就的福德,必定是群體的福祉因緣,故圓融之人其祿必厚。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界色聲香味觸法的塵緣,一旦愛染塵緣,生活就會出現患得患失的罣礙,這種罣礙會使一個人失去自在的身心,所以佛法說這種愛染塵緣的罣礙,是束縛自己的煩惱。我們對塵緣的愛染,如果能夠藉著宗教行持來淡化,塵緣對我們就沒有誘惑的力量,當然在淡化的行持中,都是需要像故事中的執拗比丘,經歷一番放下愛染的掙扎,才能有解脫塵緣束縛的自在,「放下的掙扎」就是修行的道業,一旦走過道業行持的掙扎心路,就能夠解脫塵緣的束縛,得到隨緣做主的自在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