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探珍《第二集》
16 02-2015
跋提比丘知足常樂

跋提比丘知足常樂--心印法師提供

佛陀時代,有一位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後來出家做比丘。

有一次,他和阿那律、金毗罷等三人,在樹林裡修行,在靜坐思惟之時,跋提比丘忽然高興得大叫起來,他對其他兩位同修說:『啊!我好快樂哦!實在太快樂了!』

阿那律比丘就問他:『有什麼事情使你這麼快樂啊?』

跋提比丘說:『告訴你!我過去做王子的時候,在銅牆鐵壁的王宮裡面,有很多侍從勇士拿武器護衛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謀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覺得仍有不滿足的地方。現在我出家當比丘了,一個衛兵也沒有,獨自一個人靜靜在樹林中坐禪,卻不怕人來殺我;穿的、吃的都非常簡單,內心反而覺得非常充實。我現在可以自由的坐、自由的睡,一點也沒有不安的感覺,因此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愉快!』

*** *** *** ***

故事探珍:

從跋提比丘的心境,我們就可看見一個修行人,當他看淡物質生活時,便能減少物質的欲求心,而且心境並不因為物質生活的減少,快樂也跟著減少,反而更有自在的解脫安樂。

一個人想要富有,惟有從內心的少欲知足去滿足,如果從外在的物質去追求富有,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人的欲望不節制,一味地在物質上追求,內心必然會感覺很空虛,唯有少欲知足,心裡才有豐裕充實的安樂。

在《金剛經》上有提到兩種布施較量,一者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作布施,另者以受持四句偈為人演說,這二種布施所成就的福德因緣如何呢?《金剛經》上的結論是:後者「持四句偈為人演說」的福德,比前者「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作布施」更為殊勝。

在一般人「以多為有」的觀念中,要以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作布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必然會懷疑《金剛經》的這個結論,很少人會相信受持四句偈為人演說的福德超勝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所作的布施。

其實數目的多,再多也有其限量,但幾句佛法所薰導的作用,卻比用再多的財寶所換來的安樂,更加深遠。

比如說:一個人他擁有億萬家財,這筆家財如果用來花天酒地或賭博,說不一定三年五載就揮霍掉了。但一個人對一句佛法,能夠打從心裡去信受奉持,這句佛法的善法觀念,永遠在他八識田中,這個善法觀念就能夠不斷應緣起用,不但今生可以薰導行為,生生世世也有善法種子從八識田中應緣起用,那麼這幾句佛法的潛在作用,就歷劫不泯,如此源遠流長的善法因緣,所緣起的福德,當然勝過有為法當中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所換來的福樂更加深遠得多了。

一句「知足常樂」善法觀念,如果能成為自己的生活修養,在「減少欲求」的生活上,自然就有一份「理性化」的作為,從這份「理性化」的作為中,便可獲得超然物外的生活安樂。所以一句「知足常樂」的善法觀念,所成就的福德因緣,也如同《金剛經》的比喻,其福德是超勝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所作的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