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探珍《第一集》
05 03-2015
從諫大師避見兒子
從諫大師避見兒子--心印法師提供

  唐朝,有一位從諫大師,河南南陽人,中年出家,出家以後,二十年不曾回家探親。

  有一天,他在寺院的庭院,遇到一個年輕人前來問他:『請問師父,您們這家寺裡,有沒有一位從諫師父?』

  從諫大師朝年輕人看一看,然後問他:『你找從諫師父做什麼?』

  年輕人也朝從諫師父看一下,回答說:『他是我的父親,已經出家二十年了,我還沒見過他的面,我是來找我的父親。』

  從諫師父聽年輕人這樣說,舉手指向東邊的寮房,告訴年輕人說;『你父親住在那邊。』然後就趕快走離開。

  年輕人順著大師所指的方向去尋找,結果找不到人,那時候,有人向他說:『剛才在庭院的地方和你說話的那位師父,就是從諫師父。』年輕人轉頭,跑回去庭院的地方,從諫大師已經不知去向了。

*** *** *** ***

故事探珍:

  從諫大師避見自己的兒子,好像是一個絕情的人,其實大師的內心,並不是沒親情,只是他知道自己的眷屬,自從他出家以後,生活都平安如意,不用他來照顧,日子也過得很好,所以怕留情給自己的兒子,日後親情的牽纏,會愈來愈多,造成道業上的障礙因緣,才走避父子的會面。

  佛教出家人在「辭親割愛」的理念上,並不是要拋棄父母眷屬。因為做為一個佛教的宗教師,有荷擔弘法利生的責任,為了要長養自度度人的能力和包容眾生的心量,要藉重「辭親割愛」的理念,來遠離親情的干擾,昇華自私的感情,成長具足宗教師的情懷和人格。

  要發揮宗教師的情懷和人格,如果不能擺脫留戀親情的那份愛情,就發露不出捨己利人的作為。世俗人為求功名,都要忍受「十年寒窗無人問」那種遠離情愛干擾的生活,何況一個出家僧要長養宗教師捨己利人的情懷和人格,假若不能忍受遠離親情干擾的「辭親割愛」的生活,連世俗人求功名的意志力都提不出來,怎有可能成就得出宗教師的情懷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