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探珍《第一集》
05 03-2015
為同參作外護
為同參作外護--心印法師提供

  有五個同參比丘,同住一處用功修行,他們起初每日都五個人一起出去托缽,托食回來吃飽飯以後,才各自去用功修持功課,這樣的生活,五個人一天的時間,就有半天的時間浪費在托缽行腳中。

  他們這樣修行了一段日子,五個人都感覺自己的道業沒什麼進步,其中有一位比丘,就發心對其他四位同參說:『這樣好了,以後我來做你們四個人的修行外護,讓你們有更多時間好好下功夫用功,希望你們的修行早日有所成就,你們成就以後,才來度我。今後,我每天一個人出去托缽,化緣一些食物回來供養你們四人,你們就專心用功好了,不必要天天出門行腳托缽。說真的,五個人一起出去托缽,太浪費時間了,而且外界所遇到的種種色聲香味觸法的塵緣幻影,回來以後,也很難使心情很快就平靜下來,所以若要五個人全部都荒廢道業,不如一個人荒廢,四個人精進。』

  這個比丘,從此就天天去托化連同自己五個人的食物,乃至醫藥、衣服也都發心去做四個同參的外護。結果這位發心比丘的犧牲,終於成就了四位同參的修行,同時,這個發心比丘,在為四個同參做外護的托缽行腳中,也得到了受益,他在無形中也建立起掌握自己願行的自心內護力量了,能夠始終提出無怨無悔的心境,去力行自己為同參作外護的願行。

*** *** *** ***

故事探珍:

  一個修行人,若沒福報,要找到真正發心為自己做外護的人,是不簡單的事,如果沒福報可以得到真正發心為自己的修持做外護善知識的話,發心為人做外護善知識,也可以建立掌握自心「內護善知識」的力量。

  有一天,阿難尊者對釋迦牟尼佛表示說:『世尊!以我的看法,我的善知識,是幫助我得道的半因緣。』

  佛陀對阿難的這個認識,認為不夠成熟,隨即對阿難糾正說:『阿難!你這樣說不對,善知識是得道的「全因緣」。』

  佛經上的「善知識」,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好朋友」。修行,善知識的提契、切磋之助緣,是很重要的外護因緣,佛陀說「善知識是得道的全因緣」。由此可知,修行人要精進道業,善知識是最大的外護因緣。

  明朝末年的藕益大師,曾經說修行人要以「善友為依、觀心為要」,這句話「善友為依」是標示出修行要有外護因緣,「觀心為要」是標示出修行要有內護因緣,可見古德做修行,是很重視善知識的內外護因緣。

  做人的外護善知識,要有接受別人要求辦事的包容心,給同參作外護,尚且要拿出這份涵養,如若是晚輩為長輩做外護,對長輩的批評與要求,懂得去自我檢討的話,不只能夠更加發揮晚輩對長輩的外護力量,而且在修持上自我觀照的內護力量也會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