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探珍《第一集》
05 03-2015
修非非想定的鬱陀蘭弗

修非非想定的鬱陀蘭弗--心印法師提供

    在釋迦牟尼佛應化人間時,有一個修非非想定的老修行者,名叫鬱陀蘭弗,這位老修行者,最初在修定的時候,只要有一點點聲音就靜不下來,所以為了找一個安靜的環境做修行,曾經到深山修學禪定,他以為深山沒人居住就沒有吵雜的聲音,一定是修禪定的好地方,想不到山上的鳥兒,一大早就吱吱喳喳的啼叫不停,擾亂他修定的心境,使他定不下來,因此鬱陀蘭弗就發一個惡願,將來一定要將這些會擾亂他修定的鳥兒通通殺掉。

    後來他又換個修行環境,跑去水邊修禪定,想不到大清早,生活在水中的魚兒從水中跳躍出水面,魚兒撲通撲通的戲水聲,又擾亂到鬱陀蘭弗修定的心境,又惹他生氣,又發一個惡願,將來也要把這一些會擾亂他修定的魚兒通通殺掉。

    鬱陀蘭弗雖然修定的時候,曾經有受干擾的苦惱,但他的修持很精進,工夫漸漸成熟,最後他成就了無色界天最高的非非想處天的定力。

    鬱陀蘭弗成就非非想處定力,在還未捨掉現生業報身之前,釋迦牟尼佛正好出家修行,未成佛的悉達多,在出家以後的前五年參學中,曾經親近過這位修非非想處定的鬱陀蘭弗學習禪定,後來悉達多發現學習這種非非想處定,不能了斷生死,就不再和他學習了。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證悟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以後,曾經有想要去度這位鬱陀蘭弗發出離心了斷生死繫縛的葛藤,但鬱陀蘭弗已捨掉現生的業報身,往生非非想處天,被定樂所縛,沒有因緣可以度他發出離心了斷生死。

    釋迦牟尼佛說:『鬱陀蘭弗因為修定有所住心,所以非非想處天的定壽享盡以後,會墮落畜生道,受生「飛狸」身。』

    「飛狸」這種動物會飛行、會走路、會潛水,當牠在空中飛行的時候,就會捕抓空中飛行的鳥兒來吃;當牠潛入水中的時候,就會捕抓水中的魚兒來吃,這是他過去世惡願起現行的業道輪迴現象。

    因為在空居天中沒有修福的因緣,加上第二世受生惡業道的因緣,加重業力,畜生的報身捨報以後,就會墮落地獄道,造成「第三世怨」的痛苦。

*** *** *** ***


故事探珍:

    「有所住心」是輪迴的業道因,一旦因緣成熟,所住心必然會緣起自己無法超越的業道輪迴現象。「出離心」就是「無所住心」,菩薩就是經由出離心力,得到解脫分法的修證,菩薩道的行者,修出離的行持,一旦有解脫分的修證體驗,就有迴轉業道因緣的力量。

    凡夫所愛戀的是人天五欲的生活福祉,尤其是天道的生活福祉,更加是凡夫所要追求的目標,因為天道的享樂比人道殊勝,而且天道的壽命比人道長,一期業報身至少可以活到一千歲,人間的一百年,等於欲界天中忉利天的一晝夜,忉利天只是地居天,如果是空居天的天人就不只一千歲,假如往生到欲界天中的忉利天過一千歲的歲月,人間就要出生入死走幾千百趟,像這麼殊勝的福利價值,對不想要出離生死輪迴的凡夫來說,是他們心目中最值得去追求的福祉。

    菩薩觀察出「生天的福祉還會招感出未來世的惡業因緣」,天道既然不是可以資助自己得到解脫的安樂邦,倒不如求生人道,在人道中生活,有苦有樂,每當樂去苦來的時候,更會使人驚覺到生活的無常,覺悟出自己所迷戀的生活享樂,不是究竟的安樂福祉,有了迷途知返的因緣,便有出離生活享樂的愛戀心,在「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活應對體驗中,去把握解脫生死輪迴的心力,一旦知道如何了斷生死的繫縛葛藤,就能夠真正進入解脫的究竟安樂領域。

   「布施、持戒、禪定」是生天的三福因,假若想要往生欲界六欲天中的地居天,最起碼要具備有上品十善的業道因,也就是說地居天人在生天的三福因中,最起碼也要具備「布施、持戒」二種福因;假如想要往生欲界夜摩天以上的空居天,乃至色界、無色界的空居天,除了「布施、持戒」二福因以外,還要有修禪定的福業因緣。菩薩也是和凡夫一樣以「布施、持戒、禪定」三福因在建立他上求下化的福祉資糧,但菩薩對天道的福祉,能夠以智慧去超越凡夫執著的價值觀,所以雖然有生天的業道因緣,並不愛戀天道的生活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