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探珍《第一集》
05 03-2015
楚莊王見過不問
楚莊王見過不問--心印法師提供

      戰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天在夜間聚集文武大臣開會。古代晚上,都是使用油燈照明,正在開會時,油燈突然被風吹熄了。在燈光還沒有點亮時,正好有個宮裡的彩女,端茶走到一位大臣的身邊,這位大臣趁黑對送茶的彩女非禮,彩女很不高興,馬上就把大臣頭上的官帽摘下來拿走了,打算要給非禮的大臣下不了臺。

      這個大臣坐在楚莊王的附近,彩女摘走大臣頭上的官帽,被楚莊王看到了,楚莊王心想:等下燈一點亮,全體文武百官都會看到這個大臣的官帽不見了,當下這位大臣一定會很尷尬。於是在燈還沒點亮之前,楚莊王馬上下令,叫全體文武百官,都把官帽拿下來,楚莊王下這個命令時,自己也隨手把帝王帽拿下,所有的臣子馬上都遵照命令,把自己頭上的官帽拿下來了。

*******************************

故事探珍:

      古代覲見國王都是要衣冠端正,官帽是必定要有的儀容,既然國王下令要把官帽拿下來,而且自己也先把帝王帽拿下來了,在場的大臣,當然就不顧忌衣冠不整的問題了,一個個都把官帽拿下來。

      這個大臣雖然發生過錯,楚莊王以此方法「見過不問」,讓大臣有臺階下,等於拿威勢來幫助大臣解決節外生枝的大問題,因為燈光一亮,大家發現這個大臣衣冠不整,追究問題,知道是非禮彩女,官帽被彩女摘走的這一回事,當下楚莊王不判這個大臣腦袋搬家也不行了。

      有一則《菜根談》對拯救時局變通之策,做這樣的建議:『要解除鬥爭者平息人事,拿威勢來幫助他,他的怒氣自然歸於平息。』

      楚莊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楚莊王掩飾了這位大臣的過失,能夠維護大臣的威勢,給了大臣下臺的立場,這個大臣必然會感恩於楚莊王的恩澤,從此之後,死心踏地、忠心耿耿的護持國王。像這種情況,必定要用智慧去評估對方的情緒反應,才能用維護過失者威勢的權變之策,「忍而不問」朝中大臣所發生的過失,化解人事歸於無事。

      情緒在許多情況下,都是我們行為背後的動力,在我們同情心的關愛情緒推動下,我們會緣起自他的因緣,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我們喜樂心的快樂情緒推動下,我們會使出無畏的精神,面對披荊斬棘的困難使命。相反的,在我們瞋怒心的仇恨情緒推動下,也會使我們看不到別人的好處;在我們貪求心的佔有情緒推動下,也會使我們喪失理性。

      事實上,人有時是先有情緒,然後才去思考、去找理由來支持自己的情緒,即使我們先經由事態的思考,我們的情緒也是會去鞏固我們所思考的結論。例如:我們憎惡一個人,我們便可以找到許多憎惡這個人的理由:如果我們寬恕一個人,我們也同樣可以找到許多理由來寬恕這個人;如果我先看出服務的意義,在為人服務的過程中,也會使自己越來越覺得服務是一件有價值的事;如果他是有自私觀念的人,無論用什麼理性的觀念來引導,他多少也會拿出自己的自私觀念,阻擋自己為人服務的發心,跨不出為別人服務的腳步。

      明白了情緒作用的利弊關係,就可以知道情緒在人的思惟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們對人事的抉擇,不能不把雙方的情緒狀況都列入評估的重點。拿威勢來幫助鬥爭者,解除平息人事,這是拯救時局的一種變通之策,這樣的權宜應變,對人事的應對,必然是要以雙方的情緒反應,做為評估重點,才能做出恰到好處的「救時應變」抉擇。

      對沒有尊嚴受傷經驗的威勢者,你再去掀他的瘡疤,他必定會惱羞成怒,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因為他們的情緒,就如同一個密封沒有透氣孔的鍋子,用這種鍋子燒水,是會發生爆炸的危險。對這種人,你若拿威勢幫助鬥爭者維護尊嚴,化解人事歸於無事,他在喜樂情緒的推動下,面對披荊斬棘的困難使命,也會無怨無悔的拿出無畏的精神去面對使命的。